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,通稱坦尚尼亞(斯瓦希里語和英語:Tanzania),是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。坦桑尼亚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,北邻烏干達和肯亞,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、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,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,西南与尚比亞接壤。1964年4月26日,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,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,首都為多多馬。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,现今仍為该国主要商業城市以及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[3][4]。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[5]。
繼續閱讀納米比亞共和國,是位於南部非洲西面的共和國。它西部瀕臨大西洋,北部接壤贊比亞和安哥拉,東部連接博茨瓦纳,而在南部則與南非相鄰,雖然納米比亞與津巴布韋無領土接壤,但兩國在贊比西河河岸僅相隔200餘米相望。納米比亞海拔在1,000米至2,000米之間,乾旱少雨,屬於亞熱帶和半乾旱氣候。納米比亞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,它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溫得和克。在納米比亞獨立戰爭之後,納米比亞於1990年3月21日從南非統治下獲得獨立。它也是聯合國、英聯邦、非洲聯盟和南共體的成員國。
繼續閱讀赞比亚共和国,是非洲東南部的一個內陸國家。与刚果民主共和国、坦桑尼亚、马拉维、莫桑比克、津巴布韦、博茨瓦纳、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相邻。首都是卢萨卡。
繼續閱讀肯亞共和國),是位於東非,濒临印度洋,與索馬里、埃塞俄比亚、南蘇丹、烏干達、坦桑尼亚接壤,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。肯亞人口约5242.8萬,一共有42个民族,分成班图、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,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。全国分为47个县市,首都为奈洛比。
繼續閱讀日本國,通稱日本,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,由北海道、本州、四國、九州等14,125座島嶼組成,总面積約37.8万平方公里。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鄂霍次克海、日本海、东海等陆缘海環抱,西鄰朝鮮半島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,東北接千島群島,西南面臺灣與中国大陆。人口達1.241億,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,當中逾3,500萬人居住於首都東京及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,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。政治上施行单一制及议会制君主立宪制,君主天皇為國家及國民團結的象徵,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以及內閣總理大臣所領導的內閣掌管。
繼續閱讀香港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,簡稱「港」,雅稱「香江」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區之一,亦是珠江三角洲、粵港澳大灣區、大中華地區、亞太地區主要城市,以及全球城市之一。地域包括香港島、九龍(含新九龍)和「新界」,位處廣東省珠江口東側。香港地處南海北岸,北沿深圳河毗鄰廣東省深圳市,西隔珠江與澳門、珠海相望。位於中國大陸南端,地處西太平洋沿岸各國中心,又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。香港是全球少有之「自由港城」,開放區為整個香港地區,而世界其它自由港多為「自由港區」,即只將港口附近地區作為自由港。很早以前,香港便成為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各地同世界各國交往之主要貿易通道,轉口貿易也一直是居民生計來源。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、交通和金融中心之一。更逐漸發展成亞洲重要的商貿和金融中心、國際商業樞紐、國際金融中心、聯繫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服務樞紐、國際都會、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。
繼續閱讀馬來西亞,简称大馬或马國,是位於东南亚的多元种族國家。由前馬來亚联合邦、北婆羅洲(今沙巴)、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联邦制、议会民主制、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,後新加坡州在1965年8月9日被联邦除名,并独立建国。
繼續閱讀新加坡共和國,通称新加坡,別稱新嘉坡、星加坡、星嘉坡、獅城、星洲、星國,是位於东南亚的岛国和城邦,位於中南半島最南端,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的出口,位於其南面的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隔,北面的柔佛海峡與馬來西亞相隔,並以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兩座橋梁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。新加坡由新加坡島等63個島嶼組成,面積為728平方公里,因绿化程度较高而有花園城市之美稱。
繼續閱讀紐西蘭,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主權島國,是英聯邦王國紐西蘭王國的主體部分,首都为惠靈頓,最大的城市則为奥克兰。紐西蘭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,即北岛和南岛,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,首都惠靈頓即位于北岛南端,首都轄境还包含了一些小岛。紐西蘭是世界第六大島嶼國家。
繼續閱讀芬兰共和国,是位於歐洲北部的國家,也是北歐五國之一。國土由芬蘭本土及17萬9千多座島嶼所組成,分為19個行政區含308個市镇,面積約33.8万平方公里。芬蘭含有湖泊约18.8万个,因此擁有「千湖之国」的美稱。芬蘭西北方連接瑞典,北臨挪威,東面與俄罗斯接壤。西面被波的尼亚湾环绕,西南面面臨波罗的海,南部为芬兰湾。
繼續閱讀